×
亚太经济

评中国高铁版马歇尔计划

摘自童大焕博客

网址:

时间: 2014-11-15 08:14:23

市场衰退倒逼政府在国内进行市场化、法治化改革。至于说试图通过亚太经济一体化,输出中国高铁模式也就是“中国模式”,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恐怕没那么简单,弄不好就是东施效颦、南辕北辙。

历史能够踏进同一条河流吗?哲学答案是:不能,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条相同的河。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关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讨论就不断出现。2014年11月11日在北京落幕的APEC会议发表《北京纲领》,宣布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结合此前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和此次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举措,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似乎呼之欲出。

这个举措,既可解读为“GDP大起来”(远远称不上强)的中国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有宏大的抱负与战略目的;也可解读为传统中国模式已经日落西山接近尾声之后,试图通过海外突围的方式转移过剩产能。其实二者兼备。

我把2014年称为传统的政府主导型“中国经济模式”戛然而止的特殊年份。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甚至国企亲自投资的结果,必是产能迅速全面过剩和腐败突出,贫富差距巨大,最终从内部机制上倒逼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配置资源、四中全会关于法治,正是经济和政治从内部倒逼的必然结果:国字号不行了,只好再一次给民字号松绑,让其自由扬帆起航!此时迫切需要“民间出场”来解放经济活力。

高铁模式事实上就是“中国模式”的微缩版:不顾成本和需求大干快上,腐败和高成本使GDP奇高,支撑起非理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产能迅速且全面过剩。世界银行说中国高铁造价低,事实上只算了显性的账面成本,隐性的非账面上的压低征地、劳动力、环境、建设周期以及运营后的高票价等更大成本由普通老百姓和全体纳税人分担了!

这种政府投资主导的“中国模式”基本特点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14年的经济突然萧条和停顿,让朝野上下都目瞪口呆。2014年11月12日午间未经证实的外媒消息称,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将讨论维持2015年CPI目标在3.5%不变。政府还将讨论把明年经济增长目标订在约7%或7%以下,调降M2增长目标,从13%降至12%。其实不管到时政府以什么姿态面对这个问题,经济进入全面放缓甚至衰退都将是任何人无法更改的事实。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谁也改变不了GDP下降大趋势。说明政府投资主导的“中国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回天无力。此时,一路一带,新型城镇化,包括后续高铁建设、保障房建设等,也就是投资型政府的尾声而已。夕阳最后的回光返照,看似辉煌,已经没有热力了。

这是好事,倒逼政府在中国国内进行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比起市场解放以后能够释放的强大能量来说,权力的那点儿余威小多了。但市场到底有多大能量,要看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强度、力度、深度。至于说试图通过亚太经济一体化,输出中国高铁模式也就是“中国模式”,消化中国国内过剩产能,恐怕没那么简单,弄不好就是东施效颦南辕北辙,甚至竹篮打水、偷鸡不成反蚀米。

中国高铁版马歇尔计划和当年马歇尔计划相比,有三大不同,面临着三大阻力。

第一大不同是:一是锦上添花一是雪中送炭。马歇尔计划既是当年美国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对欧洲雪中送炭的救急之举,花钱少,功用大。今天的中国高铁版,则是锦上添花的“救穷”之举,花钱可能很多,功效则远不如救急大。诚如孙兴杰《马歇尔计划能有中国版吗》所言:“这些‘事实’是被国务院官员、学者所充分讨论过的:如果没有援助,欧洲将会破产,饥寒交迫的欧洲将会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在此之前,国务卿马歇尔、副国务卿艾奇逊等都对欧洲的局势有所描绘,尤其是艾奇逊在1947年5月8日发表了一场演讲,算是马歇尔计划的开场白。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在于粮食与自由有密切的关系,他断言,直到世界人民能够重新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并且对前途抱着一定程度的信心,战争才算结束。马歇尔因为这一计划在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至少对欧洲人来说,马歇尔计划将他们从饥饿、寒冷中拯救出来。至于说美国输出过剩产能,并实现了美元国际化,可以说是副产品。”

上一篇:从APEC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功能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