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经济

浅析西奥多罗斯福欧亚均势政策

均势(the balance of power)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意的命题。近代最早推行均势政策的是地理上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英国。而最终灵活运用并制霸世界的却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在19、20 世纪之交的美国诞生了这样一位卓越的“均势外交家”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笔者试图从美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角度切入,试析其人在欧亚的均势外交政策,望能为当今国际局势提供借鉴。

一、背景(促成政策形成的因素):

美国南北战争中解放的奴隶和无产者为资本运作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本生产的速度得以迅速提升,“西进运动”、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得美国垄断资本的出现,美国的工业产值到了1900 年已跃居全球第一。而垄断组织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必然要扩大其利益范围,这为美国对外扩张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经济基础。

二、罗斯福的亚太均势政策

罗斯福20 世纪初在东亚的均势外交焦点自然是集中在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有意思的是,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均势外交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其结果却是与罗斯福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整场博弈是成败交织的。

(一)选择东亚

1899 年美西战争的胜利为美国打开亚洲市场提供了契机——“跨过菲律宾,便是无边无际的中国市场了。”对于亚洲太平洋地区,西亚和南亚距离美国较远且早已为英法掌握,美国无力涉足;北亚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所以,其矛头自然转向了东亚太平洋地区。

在东亚,美国的贸易中心集中于中国东北和满洲地区,但是在这一时期奉行狂热扩张政策的俄国势力范围内,这是不被容许的。俄国在1900 年庚子事变后签订了满洲撤兵的条约,但是到了1902 年却拒不撤兵,更想要把西伯利亚铁路斜穿满洲到达海参崴,以图大大增强俄国在中国和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并进而“能够控制太平洋上一切国际商业活动”。因此,沙俄竭力排斥和限制美国在满洲的贸易。作为一个敏于行动的总统,罗斯福对美国不能为维护满洲开放而战深表遗憾,并表示“我痛恨处于这种似乎气势汹汹但缺乏军事后盾的地位。”罗斯福只好寄望于均势外交,“扮演没有军事力量(做后盾)的亚洲强国角色。”

(二)支持日本对俄作战

既然自己没有充足的力量对俄战争,那么美国自然只能寄希望于打代理人战争。那么这个代理人就是刚刚崛起的日本。恰逢此时,日本的战略重心在甲午战后转向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如果俄国继续扩张把朝鲜变为俄国势力范围,那么朝鲜就会成为俄国“直指日本心脏的一把匕首”。日俄在东北亚的冲突愈演愈烈,战争势在必行。

英国与俄国存在着长久以来的利益纠纷,自然也就站在了美国一方。罗斯福利用日本急于对俄作战的心态,促成了英日同盟,结成了反俄阵线。这样,英日同盟“在远东均势上引起了一个完全的革命,并为日俄战争摆好了舞台。”但是,出于均势的考虑,罗斯福在一开始就抱着浪漫主义的心态,认为战争不应在出现“黄祸”或“斯拉夫祸”的条件下结束。即使日俄双方在两败俱伤取得和平后,“它们之间的地区冲突不应消除”,战争的“最佳结局是俄国和日本将继续相互牵制,两者都受到削弱。”虽然在战争爆发后,英美在外交和经济上大力支持日本,使得日本连战连捷,但是俄国的迅速溃败和日本的迅速壮大也不是罗斯福想要看到的。故在对马海战俄国必败的情况下,美国为了东亚的均势,希望出面调停了。恰巧此时出现了俄国国内革命的矛盾转移和日本的财力耗竭的情况,美国此时的出面无疑是双方都想看到的,不得不说罗斯福对于均势外交时间节点的掌握是非常敏锐且明智的。

《朴次茅斯条约》的签订过程对于罗斯福来说是漫长而煎熬的,他夹于两个虎狼之间,双方都不肯做大的让步,这对他的均势外交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他希望俄国割地赔款,出让军舰但不愿让俄国势力退出满洲地区;他也希望日本能获得朝鲜(这也是日本最初的目的),以期日本受东北亚局势牵制难以顾及东南亚的扩张(即菲律宾),最终条约虽然议定了和平,但是显然日俄都不满意罗斯福的举措,最终导致日俄在1907 年重新签订《日俄协约》,共同做大东北势力,使得美国反而被排挤的更为严重了。美国当时著名外交家司戴德谴责该战争的结果是美国“一个可怕的外交错误”。历史学家査尔斯.图斯声称这是日本“意义重大的外交胜利”。这也标志着罗斯福的东亚均势外交最终归于失败。

上一篇:发展数字经济共享包容增长为经济发展插上数字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