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垃圾分类智能化的探索与启示搭把手再生资
宁波是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以来,通过构建“搭把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智能化+互联网”新路子,较好促进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得到有关国家领导人、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世界银行代表、全国供销总社、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和点赞,其经验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一、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在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宁波市供销社与中国500强企业宁波富邦集团,合作成立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搭把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可回收垃圾,在前端设立智能+人工回收站,中端配备智慧物流系统,后端建立区域分拣中心,通过应用车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回收、清运、分拣、利用全链条处理,成为国内首创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智能型回收体系。2018年9月在鄞州区姜山镇开展试点,先后在市中心5个街道和中心城区复制推广。目前,已在全市1500多个小区落地,计划3年内基本实现宁波市全覆盖。其主要做法:
对传统回收方式进行颠覆性变革。目前,投放小区的“搭把手”智能回收柜由五个箱体组成,分别对废旧纸张、织物、塑料、玻璃、饮料瓶进行回收,居民下载App或微信扫码进入程序,垃圾投入箱体后,智能柜根据垃圾的数量、重量算出金额直接返还至居民手机账户,实现“有偿投售”。各站点的可回收物通过智慧物流系统运至分拣中心,对可直接利用的打包送到加工利用企业,这种模式重构可回收物的收运体系和回收流程,根除了原先走街串巷扰民回收和堆积拆解垃圾产生的二次污染,开启了智能化回收新模式。
对可回收垃圾实行全品类回收。“搭把手”体系坚持对可回收物全品类回收的理念,将废玻璃、废旧纺织物、废复合包装等收运成本远高于实际售价、小散乱回收主体不愿回收的低值品进行全面回收,解决了低值品无人回收的难题,实现了全品类可回收垃圾资源循环利用,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
对不同社区采取差别化回收模式。根据城乡不同类型社区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精细化回收模式。对无再生资源规划用房且空地较小的社区、学校及公共场所,安装采用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柜;对有规划用房或者空间较大的社区,利用社区用房或投放集装箱改造的回收站,采取 “人工+智能”回收服务;对城乡结合部等偏僻地区和乡村,以及智能设备不能回收的大件垃圾,采用配备智能设备的回收车辆定时定点上门回收,实现全品类可回收垃圾城乡一体化回收。
对回收处置环节实现全链条管理。在前端分类投放环节,设置智能化操作程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指导居民投售可回收物;在设施建设环节,研制出新一代智能垃圾桶,可自动发放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追溯,实现源头管理;在清运环节,配套投放带有车联网系统、形象标识统一的专用密闭式回收车辆,运用满仓预警、自动派单、车辆就近接单、物流线路优化等功能,保持回收设备的正常运营。“搭把手”体系通过智能化方式打通产生端与回收端、清运端之间的信息化连接,形成了全链条、闭合式的监管。
二、主要成效
居民便利了。首先是方便了,该体系通过智能手机扫码、输入手机号直接投递、开发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码、注册居民“搭把手”账号等方式,方便了不同人群使用操作;在市区中心、城乡结合部和所属各县乡村,根据各类村居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前端回收模式,适应了居民在不同地点投放需求。其次是获利了,该体系重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机制,将“去中间化”的利益让渡给前端分类主体,以“利”引导居民进行自觉分类,提高了居民分类投放可回收物的体验感和积极性。
垃圾减量了。该体系激发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获得了越来越高认可度,让居民把越来越多的可回收物投进了智能回收箱,后台的可回收物数据量持续上升,从2019年1月份1358吨稳步增长到2019年11月9017吨(双十一)、2020年4月8471吨,这些可回收物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使得填埋、焚烧的垃圾逐步减量。截至目前,该体系已回收垃圾8.5万吨,实现垃圾减量4.83万吨(原市场不回收的低值可回收物)。
行业规范了。传统回收行业一直存在“小散乱”现象,宁波市实际经营的回收主体5000家以上,“破烂王”一度达3万人,普遍存在缺资金、技术、人才、信用的问题,财务税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不规范,收集、中转、储存、分拣的回收产业链融合性差,迫切需要整顿规范。该体系联合行业协会,加强从业人员上岗专业培训,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订、推动标准升级,对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回收门店、货物集散场地等择优收编、纳入体系管理,加强人员、站点、车辆及资源的信息化管控,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亚太航空市场国内业务有所恢复
下一篇:没有了